世界上并非只有中国有长城
提起长城,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必定是中国那座雄伟壮丽、举世闻名的长城。中国的长城历经千年风雨,作为历史文化的象征,地位无可撼动,甚至被誉为“世界第八大奇迹”。然而,令人惊讶的是,世界上并不仅仅是中国拥有长城,俄罗斯就有一座堪称独特的“克里米亚长城”。那么,俄罗斯为何需要修建一座长城呢?克里米亚汗国究竟有多强大,以至于让俄罗斯不得不采取如此极端的防御措施?
黄金家族的遗泽光辉
提到克里米亚汗国,很多人可能感到陌生,但说到它的创建者,大家都耳熟能详——那便是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。铁木真统一草原,摧毁金朝并平定花拉子模后,他的长子术赤在花拉子模的旧地建立了自己的汗国。术赤的长子拔都则不满足于已建立的成就,反而将目光投向了欧洲,成功征服了东欧,最终建立了金帐汗国。随着金帐汗国版图的扩展,拔都意识到,黑海附近的克里米亚地区至关重要,必须加以控制。
展开剩余82%克里米亚自古以来都是黑海的关键枢纽,控制这里就能掌握黑海的航道,进而影响周边的地区。它位于亚速海与黑海交界的战略位置,一旦失去克里米亚,黑海的控制权将岌岌可危,甚至巴尔干地区的安全也将受到威胁。对于金帐汗国而言,控制克里米亚意味着可以有效威胁到中欧与南欧,同时保护东欧的边界,巩固中亚的统治。然而,克里米亚地理位置特殊且相对独立,蒙古人直接管理这里的难度很大。因此,他们选择采取分封策略。
根据拔都的安排,他的弟弟秃花帖木儿成为克里米亚汗国的第一任可汗。这个汗国的疆域广阔,北至坦波夫,几乎接近莫斯科,南至黑海沿岸,成为金帐汗国的重要一部分。克里米亚汗国信仰伊斯兰教,并与奥斯曼帝国建立了牢固的盟约,逐步与俄罗斯形成了敌对关系。
克里米亚汗国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:远交近攻。面对日益崛起的俄罗斯威胁,克里米亚汗国选择联合波兰与立陶宛共同抵御俄罗斯的扩张。作为蒙古后裔,克里米亚汗国的骑兵作战技术非凡,即便金帐汗国逐渐衰落,蒙古骑兵的战斗优势依旧强大。从1521年到1591年,克里米亚汗国多次侵扰莫斯科公国,尤其在1571年,德芙莱特汗的大军焚烧了莫斯科,劫掠了周边35个城镇,给俄罗斯带来了空前的灾难,堪称俄罗斯历史上的一大劫难。
马刀挥舞下的血色土地
虽然莫斯科对克里米亚鞑靼人的仇恨深刻,但面对强大的敌人,却无法有效反抗。17世纪的俄罗斯,最为强大的敌人之一便是西方的波兰-立陶宛联邦。在这段时期,波立联军屡次获胜,给奥斯曼帝国与俄罗斯带来巨大的压力。与此同时,尽管俄罗斯在西伯利亚的扩张取得了突破,但南方的克里米亚骑兵依然成为了他们扩张的巨大障碍。为了避开克里米亚的威胁,许多俄罗斯农民宁愿向西伯利亚迁徙,也不敢南下开荒。这一困境促使俄罗斯想起了历史上一种常见的解决办法——岁币。
莫斯科开始向克里米亚大汗支付每年7000至12000卢布不等的岁币,以此换取边境的安宁。虽然岁币能够暂时减缓克里米亚的侵扰,但却无法完全阻止其侵略行动。最终,莫斯科决定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——修建防线。
克里米亚鞑靼人常常从第聂伯河与顿河之间的分水岭发起进攻,威胁着莫斯科南部的图拉、伊久姆和卡利米乌斯等地区。为了有效防御这些重要的进攻路线,俄罗斯开始修建一条巨大的奥卡河防线。这条防线由多个堡垒组成,其中图拉要塞是最为关键的防御点,其墙体高达十米,厚度达到三米,足以抵挡没有攻城武器的草原骑兵的进攻。这条防线的总长度达到170公里。
随着防线的不断强化,俄罗斯在1533年扩建了“大鹿砦防线”,总长度达到250公里,内设200多个要塞,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网络。尽管防线坚固,但由于南方的军力较为薄弱,克里米亚鞑靼人仍能够突破防线,进行掠夺。1571年,莫斯科再次遭遇悲剧,克里米亚鞑靼军烧毁了城市,掳走了十几万俘虏。好在次年,莫斯科在莫洛季战役中取得了胜利,成功击败了五万鞑靼骑兵,避免了灭国的灾难。
长城的延续与转折
尽管俄罗斯修建了越来越多的防线,克里米亚鞑靼人的入侵并未减少。最终,在1648年,俄罗斯决定增建500公里的防线,并在此后继续扩建,建设了长达400公里的伏尔加防线,用以防御巴什基尔人。随着这些防线的修建,俄罗斯的边境得到了有效保护,但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,农奴制的加剧和军队对农奴的依赖成了新的负担。
然而,随着彼得一世的改革,俄罗斯逐渐强盛,开始从防守转为主动出击,逐步解决了长期困扰它的边疆问题。1777年,克里米亚汗国最终宣布投降俄罗斯,克里米亚的王沙希成为了俄罗斯的附庸。几年后,叶卡捷琳娜二世宣布完全吞并克里米亚,克里米亚汗国也因此消失,曾长期困扰俄罗斯的南方强敌不复存在,克里米亚也成为了俄罗斯的一部分。
历史的轮回充满了巧合,曾经的敌人,最终变成了同盟。
发布于:天津市